排名稱謂都有哪些
2025.05.25 01:17 5
排名稱謂是指在表示次序或等級的名號,在中國古代,關于這方面的稱謂有很多,
- 伯(孟)、仲、叔、季:
- 解釋:這是古代兄弟之間的排行順序,“伯”也可寫作“孟”,是老大;“仲”是老二;“叔”是老三;“季”是老四。
- 舉例:例如孔子,字仲尼,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二。
- 狀元、榜眼、探花:
- 解釋:科舉考試中的殿試名次稱謂,狀元是殿試第一名;榜眼是第二名;探花是第三名。
- 舉例:在古代科舉史上,有許多知名的狀元、榜眼、探花,如文天祥是狀元出身。
- 三甲:
- 解釋:殿試中進士的三個等級,即一甲、二甲、三甲,一甲賜進士及第,二甲賜進士出身,三甲賜同進士出身。
- 舉例:在科舉時代,能進入三甲是非常榮耀的事情。
- 進士:
- 解釋: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,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。
- 舉例:范進中舉后就成為了進士。
- 舉人:
- 解釋:指被薦舉之人,漢代取士,無考試之法,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,因以“舉人”稱所舉之人,唐、宋時有進士科,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,通謂之舉人,至明、清時,則稱鄉(xiāng)試中試的人為舉人,亦稱為大會狀、大春元。
- 舉例:鄉(xiāng)試每三年一次,考中舉人后就有了做官的資格。
- 秀才:
- 解釋:別稱茂才,原指才之秀者,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,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,現(xiàn)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。
- 舉例:古代很多文人在未中舉之前都是秀才身份。
- 翰林:
- 解釋:是我國古代官名,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,唐玄宗時,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(yōu)秀人才,充任翰林學士,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(fā)出的極端機密的文件,如任免宰相、宣布討伐令等,由于翰林學士參與機要,有較大實權,當時號稱“內相”,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。
- 舉例:李白曾供奉翰林。
- 爵:
- 解釋:即爵位、爵號,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,舊說周代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種爵位,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。
- 舉例:例如衛(wèi)青被封為長平侯。
- 三公:
- 解釋: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,周代已有此詞,西漢今文經學家據(jù)《尚書大傳》、《禮記》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、司徒、司空,古文經學家則據(jù)《周禮》以為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為三公。
- 舉例:在不同朝代,三公所指官職有所不同。
- 九卿:
- 解釋: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官員,指官位很高的人,秦漢時的卿,不一定是九個人,九卿言其官職完備。
- 舉例:不同朝代九卿所指官職也有變化。